9月7日,在博鰲亞洲論壇經濟學家圓桌會期間,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李保東發布了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中國碳中和戰略和路徑選擇”課題報告《基于激勵機制和碳市場的凈零路徑》(下稱“《報告》”)。
《報告》指出,基于現有氣候承諾,全球已經嚴重偏離1.5目標。實現碳中和的路徑涉及動態規劃、行業路線和排放余量問題。首先,應使用動態規劃的方法設計宏觀層面的碳中和路徑。其次,碳中和實現路徑需要分解到具體行業。此外,碳中和實現路徑還需要考慮排放余量問題。
(資料圖)
“各國碳中和實現路徑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面廣、時間跨度長、協調難度大。因此,需要有效的配套體系,既要有市場激勵體系(incentive),又要有政府政策約束(regulation)?!?/p>
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副院長曹莉表示,在國家層面,面對著依靠自覺性、行政計劃、市場機制三大實現凈零目標的機制選擇。盡管碳市場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但從長期看,實現碳減排還是要依靠市場機制。
談及當前應當正視的困難與挑戰,曹莉認為,首先,要防止因綠色技術推廣而盲目樂觀。其次,不能因企業提升承諾而過于樂觀。此外,要直面保障能源安全與穩定的困難。
企業與消費者的行為模式是否會輕易改變?《報告》分析稱,非主權實體的行為方式并未改變,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本質沒有改變,要實現企業的多目標,可以通過多目標的價格加權來實現可加性,消費者亦如此。要帶動企業與住戶加入到應對氣候變化和碳排放中來的一個有效辦法,是以價格加權來對企業碳排放或者碳吸收、碳存儲進行調節。為企業與住戶設立碳賬戶也成為當前引導企業和住戶參與碳減排的一個重點討論建議,可以考慮將增值稅(VAT)的計稅方法用于記錄scope 3的碳足跡。
《報告》還提出,實現碳中和,迫切需要大力支持綠色低碳科技的研發及投融資。
對此,倫敦大學學院可持續建筑學院副院長梁希表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在實現雄心勃勃的氣候目標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正在全球范圍內開始規?;瘧?。CCUS涵蓋電力、鋼鐵、水泥、化工、船舶、海洋工程、石油天然氣開采、食品、農業等國民經濟主要行業,產業鏈長、覆蓋面廣,上下游關聯產業眾多,未來有望為工業、制造業和服務業帶來新的增長機遇。以森林、濕地、紅樹林、海草等為主體的生物固碳途徑,是驅動中國生態碳匯增長的主要途徑。核電也是重要的低碳電力來源,到2060年,中國發展核電將減少約25-35億噸/年的碳排放。
此外,報告還提出,被動輻射冷卻技術以及平流層氣溶膠、海洋云層增亮、巨型太空鏡、冰川薄膜等地球工程技術同樣能實現地球的被動降溫目標。然而,這些技術目前主要處于實驗室和概念階段,投資成本高,且可能帶來其他無法預測的氣候或生態影響,因此發展相關技術面臨爭議。
梁希表示,為推動應對氣候變化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也迫切需要政府政策和減排促進機制的支持。建立碳市場、形成碳價格可創造激勵機制,解決融資缺口問題,促進技術的發展,是解決氣候問題和推動碳減排的重要途徑。
(文章來源:澎湃新聞)
標簽:
Copyright @ 2008-2017 www.landscapearchitect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財經天下周刊網 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434 922 62@qq.com京ICP備2023000331號-77